过期策略和内存淘汰策略
过期策略
redis过期策略:定期删除+惰性删除。
定期删除: redis使用一个定时器来检查每个键是否已过期,默认是每隔100ms就随机抽取一些设置了过期时间的key,检查其是否过期,如果过期就删除。
这个默认时间是可以在Redis的配置文件中通过设置hz
参数来改变的。
定时删除策略的优点是它可以确保过期键被及时删除。缺点是它可能会浪费一些 CPU 时间和内存,因为即使键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被访问,仍然需要检查它是否过期。
惰性删除:惰性过期策略是指在访问键时检查它是否已过期。如果键已过期,则它将被删除。
惰性删除策略的优点是它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 CPU 时间和内存的浪费,因为只有在需要访问键时才会检查它是否过期。缺点是可能会导致一些键过期后仍然留在 Redis 中。
定期删除是集中处理,惰性删除是零散处理。
Redis默认使用惰性过期策略,但可以在配置文件中通过设置maxmemory-policy
选项来选择不同的过期策略,例如volatile-ttl
表示使用定时过期策略。
如果定期删除漏掉了很多过期 key,但也没有及时去查询,没有进行惰性删除,此时大量过期 key 堆积在内存里,导致 redis 内存块耗尽了,此时走内存淘汰策略。
内存淘汰策略
八大内存淘汰策略:
- volatile-lru: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。
- volatile-ttl: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挑选将要过期的数据淘汰。
- volatile-random: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。
- volatile-lfu:从已设置过期时间的数据集挑选使用频率最低的数据淘汰。
- allkeys-lru:从数据集中挑选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淘汰
- allkeys-lfu:从数据集中挑选使用频率最低的数据淘汰。
- allkeys-random:从数据集(server.db[i].dict)中任意选择数据淘汰
- no-enviction(驱逐):禁止驱逐数据,默认策略。意思是当内存不足以容纳新入数据时,新写入操作就会报错,请求可以继续进行,线上任务也不能持续进行,采用no-enviction策略可以保证数据不被丢失。
执行原理:
删除失效主键(消极、积极、主动)
淘汰数据的量(为了避免频繁的触发淘汰策略,每次会淘汰掉一批数据,淘汰的数据的大小其实是和置换的大小来确定的,如果置换的数据量大,淘汰的肯定也多。)
置换策略(在执行增加数据时,Redis会检查内存使用,如果内存使用超过maxmemory,就会按照置换策略删除一些key)
持久化机制
在我们安装了redis之后,所有的配置都是在redis.conf文件中,里面保存了RDB和AOF两种持久化机制的各种配置。
持久化流程
(1)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写操作(数据在客户端的内存中)。
(2)数据库服务端接收到写请求的数据(数据在服务端的内存中)。
(3)服务端调用write这个系统调用,将数据往磁盘上写(数据在系统内存的缓冲区中)。
(4)操作系统将缓冲区中的数据转移到磁盘控制器上(数据在磁盘缓存中)。
(5)磁盘控制器将数据写到磁盘的物理介质中(数据真正落到磁盘上)。
RDB
RDB持久化是指在指定的时间间隔内将内存中的数据集快照写入磁盘。也是默认的持久化方式,这种方式是就是将内存中数据以快照的方式写入到二进制文件中,默认的文件名为dump.rdb。
RDB机制是通过把某个时刻的所有数据生成一个快照来保存,对于RDB来说,提供了三种触发机制实现这个过程:save、bgsave、自动化。
触发机制
1.save
该命令会阻塞当前Redis服务器,执行save命令期间,Redis不能处理其他命令,直到RDB过程完成为止。
执行完成时候如果存在老的RDB文件,就把新的替代掉旧的。我们的客户端可能都是几万或者是几十万,这种方式显然不可取。
2.bgsave
执行该命令时,Redis会在后台异步进行快照操作,快照同时还可以响应客户端请求。
具体操作是Redis进程执行fork操作创建子进程,RDB持久化过程由子进程负责,完成后自动结束。阻塞只发生在fork阶段,一般时间很短。基本上 Redis 内部所有的RDB操作都是采用 bgsave 命令。
命令 | save | bgsave |
---|---|---|
IO类型 | 同步 | 异步 |
是否阻塞 | 是 | 是(阻塞发生在fork) |
复杂度 | O(n) | O(n) |
优点 | 不会消耗额外内存 | 不阻塞客户端命令 |
缺点 | 阻塞客户端命令 | 需要fork消耗内存 |
3.自动化
自动触发是由我们的配置文件来完成的。在redis.conf配置文件中,里面有如下配置,我们可以去设置:
①save:这里是用来配置触发 Redis的 RDB 持久化条件,也就是什么时候将内存中的数据保存到硬盘。比如“save m n”。表示m秒内数据集存在n次修改时,自动触发bgsave。
默认如下配置:
1 | #表示900 秒内如果至少有 1 个 key 的值变化,则保存 |
不需要持久化,那么你可以注释掉所有的 save 行来停用保存功能。
②stop-writes-on-bgsave-error :默认值为yes。当启用了RDB且最后一次后台保存数据失败,Redis是否停止接收数据。这会让用户意识到数据没有正确持久化到磁盘上,否则没有人会注意到灾难(disaster)发生了。如果Redis重启了,那么又可以重新开始接收数据了
③rdbcompression ;默认值是yes。对于存储到磁盘中的快照,可以设置是否进行压缩存储。
④rdbchecksum :默认值是yes。在存储快照后,我们还可以让redis使用CRC64算法来进行数据校验,但是这样做会增加大约10%的性能消耗,如果希望获取到最大的性能提升,可以关闭此功能。
⑤dbfilename :设置快照的文件名,默认是 dump.rdb
⑥dir:设置快照文件的存放路径,这个配置项一定是个目录,而不能是文件名。
优势和劣势
优势:
①RDB文件紧凑,全量备份,非常适合用于进行备份和灾难恢复。
②生成RDB文件的时候,redis主进程会fork()一个子进程来处理所有保存工作,主进程不需要进行任何磁盘IO操作。
③RDB 在恢复大数据集时的速度比 AOF 的恢复速度要快。
劣势:
RDB快照是一次全量备份,存储的是内存数据的二进制序列化形式,存储上非常紧凑。当进行快照持久化时,会开启一个子进程专门负责快照持久化,子进程会拥有父进程的内存数据,父进程修改内存子进程不会反应出来,所以在快照持久化期间修改的数据不会被保存,可能丢失数据。
AOF
全量备份总是耗时的,有时候我们提供一种更加高效的方式AOF,工作机制很简单,redis会将每一个收到的写命令都通过write函数追加到文件中。
AOF持久化原理
文件重写原理
AOF的方式也同时带来了另一个问题。持久化文件会变的越来越大。为了压缩aof的持久化文件。redis提供了bgrewriteaof命令。将内存中的数据以命令的方式保存到临时文件中,同时会fork出一条新进程来将文件重写。
重写aof文件的操作,并没有读取旧的aof文件,而是将整个内存中的数据库内容用命令的方式重写了一个新的aof文件,这点和快照有点类似。
触发机制
AOF也有三种触发机制:
(1)每修改同步always:同步持久化 每次发生数据变更会被立即记录到磁盘 性能较差但数据完整性比较好
(2)每秒同步everysec:异步操作,每秒记录 如果一秒内宕机,有数据丢失
(3)不同no:从不同步
命令 | always | everysec | no |
---|---|---|---|
优点 | 不丢失数据 | 每秒一次fsync丢一秒数据 | 不用管 |
缺点 | IO开销较大,一般的sata盘只有几百TPS | 丢一秒数据 | 不可控 |
优点和缺点
优点:
①AOF可以更好的保护数据不丢失,一般AOF会每隔1秒,通过一个后台线程执行一次fsync操作,最多丢失1秒钟的数据。
②AOF日志文件没有任何磁盘寻址的开销,写入性能非常高,文件不容易破损。③AOF日志文件即使过大的时候,出现后台重写操作,也不会影响客户端的读写。
④AOF日志文件的命令通过非常可读的方式进行记录,这个特性非常适合做灾难性的误删除的紧急恢复。比如某人不小心用flushall命令清空了所有数据,只要这个时候后台rewrite还没有发生,那么就可以立即拷贝AOF文件,将最后一条flushall命令给删了,然后再将该AOF文件放回去,就可以通过恢复机制,自动恢复所有数据
缺点:
①对于同一份数据来说,AOF日志文件通常比RDB数据快照文件更大
②AOF开启后,支持的写QPS会比RDB支持的写QPS低,因为AOF一般会配置成每秒fsync一次日志文件,当然,每秒一次fsync,性能也还是很高的
③以前AOF发生过bug,就是通过AOF记录的日志,进行数据恢复的时候,没有恢复一模一样的数据出来。
RDB和AOF对比
命令 | RDB | AOF |
---|---|---|
启动优先级 | 低 | 高 |
体积 | 小 | 大 |
恢复速度 | 快 | 慢 |
数据安全性 | 丢数据 | 根据策略决定 |
轻重 | 重 | 轻 |
两者通常结合使用
常见业务问题场景
缓存雪崩
缓存雪崩:是指缓存同一时间大面积失效,后面数据查询时都查询数据库,数据查询的压力全 部落到了数据库上,导致数据库短时间内承受大量的请求而down掉。
解决方案:
1.缓存数据的过期时间设置为随机,防止同一时间出现大批数据过期的现象;
2.将热点数据设置为永不过期;
3.如果并发量不是特别高,可以加入队列或者锁;
4.如果缓存数据库是分布式部署的,可以将热点的数据打散均匀分布到多个节点中。
缓存穿透
缓存穿透:是指缓存和数据库中都没有的数据,导致所有的请求全都落到数据库上,并且是并发量较高,当然也有可能是恶意攻击,造成数据库短时间内承受大量请求而挂掉。
解决方案:
1、给接口层增加校验,比如用户鉴权校验;
2、将空数据放到缓存中,设置key-null,同时设置短的缓存时间(如30秒),这样可以防止攻击用 户反复用一个id暴力攻击;
3、采用布隆过滤器,将所有可能存在的数据哈希存到一个足够大的数据结构中,一些一定不存在的数据会被这个bitmap拦截掉,从而避免了对底层存储系统的查询压力。
缓存击穿
缓存击穿:是指缓存中没有或者已经到期但是数据库中有的数据,这时由于并发用户特别多,同时在缓存中又没有读到数据,所以直接去数据库中取数据,引起数据库压力瞬间增大。和缓存雪崩不同的是,缓存击穿指并发查询同一条数据,缓存雪崩是不同数据都过期了,大面积数据都查询不到,从而查询数据库。
1、设置热数据永不过期;
2、使用 避免大量请求同时查询DB;
3、做好熔断、降级,防止系统崩溃。